半岛游戏官方网站图片社70周年:起源与未来》的全球首映活动。该片导演马可·毕肖夫(Marco Bischof)是知名新闻摄影师Werner Bischof的儿子,从童年起一直与玛格南图片社保持长久而密切的关系,也“澎湃新闻·艺术评论”()对毕肖夫进行了专访,并借此回顾玛格南图片社的历史传奇和当下挑战。
这张《共和党士兵之死》是中学时期世界史绝对绕不开的一张图:西班牙内战,科尔多瓦前线一位共和党士兵倒地死亡的瞬间。一个活生生的人在眼前陨灭,战争中生命的脆弱与渺小无疑给观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于是在知道本片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和玛格南图片社之前,画面已经深入人心,这就是玛格南新闻摄影的影响力。
1947年纽约,在卡帕安排的一次非正式午餐上,玛格南图片社诞生。“Magnum”为拉丁语,有“伟大、顽强”的意义,同时还与一款著名的香槟酒同名,有庆祝之意。玛格南绝对是摄影师的理想王国,让摄影师们获得了完全独立地进行创作的自由,从拍摄主题和时间的选择,到作品编辑权和版权的归属,都由摄影师决定。最早的创始人是四位不同国籍、性格迥异但对摄影异常执着与热情的人:匈牙利冒险家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法国知识分子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波兰籍犹太人大卫·西摩(David Seymour)和英国人乔治·罗杰(George Roger)。
战乱与动荡的20世纪上半叶,无疑是摄影的黄金时期。在玛格南成立之前,卡帕、西摩和罗杰都长时间深入战争前线,无论是德军闪电战、诺曼底登陆、敦刻尔克撤退,还是西非战场,忠实地记录着战场情况。他们是海明威笔下面对暴力和死亡,从容镇定孤独战斗的“硬汉”。他们的照片是为了传递真实,反映普通人的苦难,即“关心人类”;但另一方面,无论是事件还是题材,往往是宏大的、典型的、英雄主义的,这就是玛格南的经典风格。
延续这一风格,玛格南摄影师散布在世界各地,例如史蒂夫·麦柯里(Steve McCurry)、埃利奥特·欧威特(Elliott Erwitt)、马克·吕布(Marc Riboud)等,如同世界的眼睛记录下了几乎所有剧变的瞬间,从以色列的独立建国、铁幕下的苏联,到古巴革命战争、美国的反越战、海湾战争、柏林墙的倒塌,再到伊拉克战争和9·11事件。回顾玛格南的图片史,几乎等同回顾二战后的世界史。
除了重大事件,他们在人文或自然的拍摄上也常常令人惊艳,比如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Sebastio Salgado),他拍摄的《创世纪》(Genesis),处在一个相当的高度关注地球的自然环境,涉及到亚马逊流域、南极、西伯利亚、非洲以及潘塔纳尔湿地等。这种纪实是远离人群的探险,它让人们感到震撼的不仅仅是照片的清晰度与构图,还有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稀有与罕见。
玛格南是一个由极不相同的人组成的团体。布列松的朋友曾说,“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能有这么一种结构的团体,如果有的话,它早就解体几十次了。”它至今没有解体,但并非没有遭遇过解体的危机。1954年,玛格南的灵魂核心卡帕与西摩相继去世,让玛格南陷入前所未有的慌乱半岛电子游戏,暂时失去了方向。摄影师与摄影师、摄影师与其他职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越来越大,“埃利奥特·欧威特和埃里希·哈特曼(Erich Hartmann)开始经常接一些广告摄影和公司年报之类的工作,以补充收入”,玛格南的发展方向也开始分裂。
几乎同时,勒内·布里(Rene Burri)突然意识到新闻摄影的辉煌期已经结束。1957年或1958年初,他在希腊追踪某一事件,回到旅馆正从相机中取胶卷时,“看到休息室的电视机上正报道着他所拍摄的事件”,于是“他拍了一天的照片,还没有寄出,甚至没有冲洗放大,就已经成了过时的东西。”
以事件为依托的新闻摄影市场迅速萎缩,威胁着玛格南赖以起家的传统摄影方式。于是,要想求生,必须让照片脱离事件的制约,也就是说,照片不再因为站在某个历史性的坐标而熠熠生辉,而是要赋予照片本身意义。这便促使摄影师们转向日常、艺术、商业等多元领域。
1994年,菲利普·琼斯·格列夫斯(Philip Jones Griffiths)在给全体玛格南成员的公开信中言辞犀利地表示:“(有一位摄影师)与我们所关心的‘关注时代和社会的脉搏’摄影理念完全不同……玛格南吸收他……是接受了一位不共戴天的敌人。”这位摄影师就是马丁·帕尔(Martin Parr),玛格南最有争议的摄影师。他常用讥讽的眼光看人类,认为“人类本身就是可笑的”,这曾经让“关心人类”的布列松感到悲伤。他擅长捕捉日常的荒谬与无意义,照片中挤满了鲜艳的色彩、纷杂的画面和庸俗的大众,却有一种席卷而来的冲击力。
在一次采访中,马丁·帕尔表示,“所谓的‘纪实’其实始终只是一种主观。我认为,真相如何与怎样来框取真相并不是同一件事。”如果说以前玛格南信奉的是眼睛看到的真实,马丁·帕尔眼中看到的就是现代社会表象下哲学意义上的真实,就像“华美袍服上的一小块污渍”,在炫目的表象下是琐碎、肮脏、隐藏与不完美。
马丁·帕尔成为正式成员之后,其他有争议的摄影师也陆续加入,玛格南的组成愈发多元化。2015年,玛格南一次性吸收了六名风格迥异的年轻摄影师:Matt Black、Carolyn Drake、Lorenzo Meloni、Richard Mosse、Max Pinckers与Newsha Tavakolian。他们的照片虽然仍保留着纪实风格,但不再是苦大仇深的古典摄影方法,新鲜的街拍、拼贴、绘画、景观、布置等手法均得到了应用。
在数码摄影时代,人们利用智能手机每天都可以向社交媒体平台上传非常多数码照片,似乎人人都能成为摄影师。但玛格南图片社执行董事David Kogan发文表示,“如果你相信,在一个批量生产的时代,品质和天赋仍占据一席之地,那么你就永远能看到与众不同的伟大艺术家、伟大歌手和伟大的摄影师等等。他们,代表了更高的标准。”这就是为什么在全民摄影的时代,依然需要这个有70年历史积淀的图片社。
如今,玛格南不仅在创作新内容,也在开发新的社交媒体,吸引更广泛的受众。可喜的是,玛格南与中国的联系也日益密切:2016年深圳国际城区影像节通过展览“玛格南底稿——摄影经典的诞生”,首次将玛格南以整体名义引入中国;今年九月,玛格南大师班首次登陆上海;十月,玛格南摄影师将在深圳进行为期14天的驻地创作,并将首度曝光作品的创作和编辑过程。显然,这座摄影圣殿正在积极地焕发新的活力,而它的未来,就像David Kogan所说,“谁知道呢?玛格南也许还能经受住下一个70年的挑战。”
马可·毕肖夫(Marco Bischof)是玛格南摄影师半岛电子游戏、著名新闻摄影师Werner Bischof之子。从童年起一直与玛格南图片社保持着长期与密切的联系半岛电子游戏,从2007年开始为玛格南基金会工作,现在已是玛格南Time项目的领头人。他也是纪录片《玛格南图片社70周年:起源与未来》的制作人,以下是澎湃新闻()对马可·毕肖夫的采访:
澎湃新闻:作为一位几乎与玛格南同岁的“玛格南宝宝”,您如何评价玛格南的70年?
毕肖夫:玛格南能存在70年简直是一个奇迹,但看起来它再撑70年也没问题。
毕肖夫:每一次危机都是成员间互相对话、协商解决的。最大的危机是刚成立的时候,成员很少,而卡帕、西蒙和比斯霍夫又相继离世。
澎湃新闻:布列松曾说,玛格南是具有道德准则的冒险家所创立。您对“道德准则”和“冒险”这两个词如何理解?
毕肖夫:“冒险”就指摄影师的好奇心,喜欢到处旅行。“道德准则”是他们的摄影手法都有种人道主义关怀。
澎湃新闻:马丁·帕尔推动玛格南向艺术化转型,艺术摄影与纪实摄影各有什么优劣?
毕肖夫:我认为纪实与艺术并不冲突。冲突在很大意义上是艺术市场创造出来的。比如在维尔纳比斯霍夫(Werner Bischof)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两者都有。
澎湃新闻:2015年,玛格南一次性吸收了6名新成员,对新时期的玛格南有什么影响?
毕肖夫:我觉得这一举动非常好,他们可以推动玛格南保持自身的独立的同时与时俱进。
澎湃新闻:手机摄影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给玛格南带来怎样的挑战?它会如何应对?
毕肖夫: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摄影更加流行,数码照片越来越多。但玛格南摄影师的作品比社交平台上的大部分作品都更深刻。
毕肖夫:没有特别的建议。我觉得想加入玛格南的话,最好先找玛格南成员聊一聊,然后再尝试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