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第六届)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名单公布(附评委点评)半岛游戏
发布时间:2024-12-22 11:47:39

  半岛游戏官方网站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的评选,旨在筛选每年最佳摄影作品,鼓励和表彰在艺术摄影创作中取得杰出成就的优秀摄影工作者,激励摄影家的创作热情,推出更多反映新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为摄影家提供展示摄影才华,学习交流的平台。促进和推动中国摄影事业的发展。

  2023年度(第六届)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评选即日启动。 2023年度共刊发173名作者191篇专题,经作者报名确认,从中国摄影网公众平台刊发及申报 专题作品中按照阅读量、点赞量、有效留言量由高到低排序,并结合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创新性,以及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等综合考察,筛选出约60名摄影师进入2023年度(第六届)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候选名列。

  特别注意:为鼓励青年摄影师,2023年度(第六届)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评选,将特别关注新锐方向,以35周岁为界,对不同年龄段的摄影师在评选时作不同的侧重评价。基于此,本届“十佳摄影师”的名额总共为20名,并且不再设置提名奖。

  第一阶段,公布候选作者名单及作品,共分ABCD四组展示精选作品,邀请公众评选。

  第二阶段,由中国摄影网组织著名摄影家、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进行终评。并结合阅读量、点赞量、有效留言量、投票量确定2023年度(第六届)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

  入选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将颁发2023年度(第六届)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荣誉证书,入编《中国摄影网》杂志专刊,并组织参加2025年丽水摄影节线下展览。

  袁晓娇,重庆人,现居深圳,硕士研究生,独立摄影师,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手机摄影培训讲师。

  摄影对我而言,是一场极致的感性探索。如同一个被赋予唯一性的罐头,封存了摄影师的情感,每当这个容器被开启,过往的岁月便如电影般展现,它是个体经历的真实凭证,构建出一个独特的宇宙。

  人的情感体验极其复杂,我偏爱通过影子来探索自我,并利用它们来创造梦境。在这组照片中,我将自己的影子从原本的画面中抽离,置入到各种不同的场景中。我打开了一扇任意门,让影子自由漫游,尽情玩耍。最初这样处理照片时,我想到“绝对自由”这个概念。作为一种理想状态,绝对自由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因为我们总会受到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

  通过将影子置入不同的场景,我探索了自由与限制之间的动态关系。影子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象征着我在不同情境下的自由程度。通过操纵影子找到舒适的位置,我重新审视了内心的界限和可能性:尽管外部世界充满限制,但通过创造与想象,我可以在摄影中找到自由。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我们有能力操纵图像,将原本无法共存的景象融合,让摄影成为创造幻境和重塑现实的媒介。“虚构与真实”不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共同建构多维度的现实观。虚构不再是逃离或否定真实的手段,而是通过扩展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来探索可能性的工具。

  通过这些虚构的风景,我在探索自由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即使在最受限制的环境中,创造力和想象力可以打开通向无限可能的大门。影子的自由游走,恰似我们在生活中追寻自由的旅程,虽然充满了挑战,但当你找到出口,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在等待你去探索。

  这组黑白影像是她心灵深处情感与创意的火花碰撞,是对人性深处那些微妙、复杂情感的一次深刻挖掘与视觉化呈现。在她的镜头下,影子不再仅仅是物体的附属品,而是拥有了生命,它们或蜷缩、或伸展、或交织、或分离,每一种形态都承载着不同的情绪与故事。

  袁晓娇巧妙地利用了光影的对比与变化,将虚构与真实之间的界限模糊化,创造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视觉体验。在她的作品中,一个孤独的影子可能正诉说着寂寞与渴望,而一群狂欢的影子则可能映射出内心的喧嚣与不安。这些影子,就像是人们内心世界的镜像,无声地讲述着那些难以言说的秘密与愿望。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袁晓娇在细节处理上的精妙之处。她善于捕捉并放大那些日常生活中不易察觉的瞬间,通过夸张的手法,将平凡转化为非凡,让观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品背后深邃的思考。尽管《影子造梦集》已经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与独特性,但若能在手法上更加统一,无疑会使其更加出彩。

  张西南,1959年2月生于成都,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

  1976年高中时期喜欢舞墨弄画,写写素描、画画国画;1978年在成都春熙路排队买了台“海鸥120-4B”照相机,尔后“弃画玩机”拨弄照相机,从此,一头“发烧”扎入业余摄影……

  198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摄影作品,上百幅摄影作品先后在报刊、杂志、新媒体刊发。2020年7月出版《老成都记忆》个人摄影书籍。

  成都,从悠长岁月中走来4500年城市文明史、3000多年城市建设史的文化名城,成为四川盆地最为富庶的地方,古蜀文明起源与发展中心,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养育了一方润泽的水土,这座城市在不断发展城市精神也在不断孕育今天,也养育了一种疏朗淡然、优雅、从容、休闲与快耍、慢活的性格。

  随着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大街小巷的市井烟火生活也日益丰富。作为“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茶馆里,晒着太阳品一杯“三花茶”、掏耳朵、川剧变脸;火锅店里,沸腾着生活的热辣滚烫“串串香”;太古里,尽享千年古刹独特的历史韵味与国际一线奢侈品牌、时尚潮流交融和魅力;入夜里,锦江两岸灯火璀璨,摇桨灯影歌声飞扬,夜色绚烂让人怅然而醉……

  生于斯,长于斯,爱于斯的我,40多年的摄影,始终认为:人文纪实摄影的生命力在于它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直接忠实地反映时代社会面貌,真诚地记录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反映着时代的脉络和烙印,并随着时代演绎发展不断更新。只有坚守审视现实,观察生活,热爱生活,贴近生活, 用“时代观看”方式,才能拍出接地气,带露珠,冒热气,有温度的摄影作品。

  ▲ 1987年3月,青羊区新华东路。张大爷、李大爷、王大爷都不约而同地一大早到茶铺子围起,喝一碗“三花茶”,遛一会儿鸟儿,天南地北摆着龙门阵。

  ▲ 1989年2月,成都群众艺术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改善,人们的需求逐渐向精神生活等各个领域渗透。于是,“光胴胴”也登上大雅之堂,人体绘画艺术展览悄然兴旺开来。

  ▲ 1996年2月10日,后子门体育中心。当日成都首次2000万元福利彩票在市体育场发行,成都主城区及其周边各区县的上万民众蜂拥而至后子门体育场,这种即开型彩票分设有夏利轿车、彩电、金耳环、棉被、日用品等各种奖品,在不到半天时间彩票就被销售一空。

  ▲ 2023年10月4日,锦江区大慈寺,在成都喝茶不需要经济门槛,只要有闲暇时间,人们自然都喜欢“泡”在茶铺里。不少来成都的游客也亲自感受喝茶的惬意。

  这组跨越了三十六年的纪实摄影作品,不仅是对成都这座城市变迁的忠实记录,更是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情感与记忆的深刻捕捉。从1987年到2023年,每一张照片都像是时间的切片,精心挑选出这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瞬间,串联起一部活生生的视觉史书。

  张西南的《烟火成都》是时间的见证,是情感的寄托,是对成都这座城市深沉的爱。正如作者所言,影像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有观点有情感的书写历史痕迹。这些照片,让每一个观看的人都能从中找到共鸣,无论是对于成都的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能感受到那份不变的烟火气息,以及这座城市独有的温度与活力。

  周木杨(网名:胡杨月影),江西临川人。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美国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

  2007年下半年始,执着摄影艺术,追光逐影记录美丽瞬间,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影赛中获等级奖。先后出版《美溢四季》《美凝瞬间》《美驻永恒》《美哉西域》《美菀才乡》《美梦丹亭》《美花竞艳》《美阳沃血》等摄影作品集。

  金秋良辰还欲说羞情且形端容丽盛开满塘的莲荷花朵现己不知去向,而映入人们眼帘的只有瑶池里颜墨色灰、惨然暗淡、花瓣残缺的景象;碧绿袅娜般的荷叶也如膏脂般千苍百孔、败象如筛;丰实饱硕的莲蓬更是变老得干皱沧桑、‘弯腰驼背`似百寿模样;颜玉健壮似的荷茎早已枯枝如柴、错乱无章地支撑起这池满目凄凉的水面郊野湿园……

  莲荷青黄,凡人朝暮,纵横一生,千古同辙。自年少至年老:意气风发、壮志豪情;红尘奔波、硕果丰盈;斑霜迟暮、傲骨雅清。时光、流年、岁月,从春到夏至秋抵冬,犹如诗韵好似狂曲亦象劲舞酷肖戏幕,一载一轮回,一生一芳影。在一缕缕风烟里,在一处处风景中,在一个个梦乡内,听雨声迎朝阳观晚霞酿美景。此时,亮相在神怡心静明眸晶灿下的枯荷,显得恬静清喜、气质凛然、与时舒卷、意度天成。它和着残缺的美,展寓不屈的韵,揭示生命的魂——苦寒铸风骨,寥落亦风华。

  枯荷,既体现着一段老去的时光,更显示着内含精神的光芒。在这盛景与衰象和时光与光芒之间,一眼雨露,忆想的是风雅美好的过往;一纸书墨,铭记的是生机蓬勃的前尘;一念清风,朗抒的是万千赞美的情殇。拂拨开清晨的薄雾,享用这黎明的曙光,我们眺望到的是从繁杂走向简单,感受到的是从喧嚣退到宁静,体验到的是艰辛付出后的功成亊立。此刻,神领悟然:仿佛空山一声钟,犹如古驿一树梅。这就是枯荷灵魂的风华,这就是枯荷魅力之悠扬!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世界纷繁复杂,万物关联辩证,枯荷亦緼含着深刻的哲理,虽枯且犹荣,现时衰败孕育有新的生命,预示着明天的繁盛。是时,它将抖落一身霜华,怀揣天地心愿,妆披雨露情意,迎接那淡月黄昏的期待:来年,又是十里春风舞翩跹,姹紫嫣红花开遍,再现那“绿叶罗裙一身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王昌龄),争艳竞放、璀璨绮丽之怡人美景。

  周木杨的彩色摄影作品《枯荷寥落亦风华》定格了荷花枯萎衰落的瞬间,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赋予了这些即将消逝的生命以新的意义与尊严。画面中,每一片荷叶都像是被时间轻轻抚摸过的痕迹,它们或卷曲、或断裂,却依然顽强地依附于水面,以一种不屈的姿态诉说着生命的故事。枯黄的莲蓬低垂着头,仿佛是在沉思,又似在告别,它们的轮廓在夕阳的余晖下显得格外柔和而深邃,每一丝细节都透露出生命的坚韧与从容。

  《枯荷寥落亦风华》不仅仅是摄影作品,它更像是一首无言的诗,吟唱着生命轮回的永恒主题。在这片看似荒芜的景象中,观众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脱于物质衰败之外的精神之美,那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也是对自然界生生不息力量的颂歌。正如作品所传达的,“一载一轮回,一生一芳影”,每一朵荷花的凋零,都是为下一次绽放做准备,每一次的衰落,都预示着新的生机即将来临。

  作品不仅展示了周木杨作为摄影师对自然美的敏锐捕捉与深刻理解,更激发了人们对于生命哲学的思考,提醒我们珍惜每一个当下,因为即便是最不起眼的生命片段,也蕴藏着不凡的意义与风华。

  王建国,西安交大工学硕士学历,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劳模。现任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学考察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英国皇家摄影协会会员、美国纽约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

  荣获2020 HK国际摄影终身成就奖和2022亚太摄影艺术终身成就奖。荣获2020世界最佳摄影师、2020尼泊尔旅游大使称号。出版的《光与影》火烈鸟专辑荣获“全球华人十佳摄影图书”。

  大自然的美丽,让人心荡神驰,大自然的神奇,让人叹为观止。大自然赐给我们生命与灵感,它是美的源泉半岛游戏,它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把一切都无私地奉献给了人类。在美景如画的自然里,你会把自己的身心溶入其中,用心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用相机记录美的旋律,那是它们用生命为我们谱写一幅幅画卷。

  由于从事野生动物摄影,跟着野生动物在荒野中走了十多年,萌发了想进入远离人类社会的荒野深处,那里一定有野性的呼唤,有可歌可泣的生命悦享,看看那里是什么样子……

  王建国的摄影作品《呵护多样世界,共建和谐家园》系列,是通往自然奥秘与生命奇迹的窗口,每一帧都蕴含着深邃的情感与哲思。在这组作品中,王建国巧妙地将镜头对准了地球上那些鲜为人知的角落,捕捉到了野生动物们最真实、最动人的瞬间,展现出大自然无与伦比的多样性和生命力。

  作者在作品中实现了虚与实的完美交融。通过对背景的柔和的虚化处理,既突出了主体,又营造了一种梦幻般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既真实又超脱的自然世界之中。在后期处理上并未过度修饰,而是保留了自然界的原始质感,使得作品在展现美的同时,也传递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敬畏。

  杨阳,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摄影的意义就是展现拍摄者对世界和生活的一种自我表达,记录和探索这个世界,分享一种视觉故事的思想表达。

  摄影对我来说是生命的,是制造梦想的幻想曲。通过日常生活和感受去记录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用天马行空的视觉表现来记录现实的枯燥和乏味。

  我们都是这个世界的独立个体,个体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选择、生命的意义、梦想、自由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与记录是我表达的初衷。

  对于拍摄题材,我喜欢天马行空的造梦也喜欢人文纪实,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五花八门的矛盾集合,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有想象的也有现实的。

  造梦:取悦了自己,表达的自我。它让我生活中的点滴故事通过视觉有了定格,有传递信息、分享美好和表达自我的途径。通过影像视觉讲述我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是我在生活中点滴印记的展现。

  人文纪实:摄影最原始最真实的是记录,现在手机摄影的发展和便捷,有更多的机会,去记录眼前的瞬间,用自己的感受、自己对事物观察的敏锐度去捕捉,平实的记录着真实的瞬间。

  杨阳的摄影作品《空幻世界里的造梦者》,作为一种观念型的画艺摄影作品,是一次技术与创意的深度融合,是他内心世界的一次深刻剖析与外在投射。每一幅作品,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电脑后期制作,如同精心雕琢的宝石,在光与影的交错中,缓缓揭示出他对这个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深邃思考。

  作者巧妙地运用色彩对比与光影效果,营造出一种超脱现实的氛围,让观者在视觉的冲击下,不由自主地沉浸于这个由他亲手构建的“空幻世界”。蓝色、紫色、粉色……这些梦幻般的色彩交织在一起,既是对童年纯真梦想的回忆,也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探索。

  《空幻世界里的造梦者》系列,就像是杨阳为世人编织的一场关于梦想与现实的交响曲,它鼓励人们跳出日常的框架,勇敢地去想象、去探索那个或许永远无法触及,但却始终激励着我们前行的理想世界。在这里,每一个梦想都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影,而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强大动力。

  1986-1988年,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进修期间接触到並迷恋上印象派油画;

  2013-2020年,常住美国,迷恋于华盛顿特区美国国家美术馆和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重新被激发起对印象派油画的无限喜爱;

  2021-2022年期间,通过不懈的野外拍摄探索,创作技法趋于稳定,並形成独特的混沌绘画理论和技法;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当代数码相机的工作原理与胶片相机已完全不同。根据现代天体物理学和量子力学的理论,宇宙的一切都是由混沌且不停振动的基本粒子(包括光子)所组成,所以个人认为当代数码相机摄影的本质是用相机捕捉宇宙的混沌光线和光粒子的过程。本人创立的“混沌摄影”就是根据该核心理念和相机的多重曝光功能相结合而创作的作品,核心技术是每幅作品的曝光次数均在30次以上,每幅作品的创作跨度都在一年以上。目前本人是该摄影风格的全球独创者。

  韩红路的彩色摄影作品《混沌艺术表达》,是通过数字技术精心雕琢的视觉盛宴,每一帧都仿佛是从梦境中剥离而出的抽象油画,以其独特的魅力挑战着传统审美的边界。这些作品不仅仅是色彩与形状的有机堆砌,而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一次次深刻剖析与直观展现。韩红路巧妙地运用粗糙的色块与蜿蜒的线条,它们或交织、或碰撞,如同自然界中风暴来临前的天空,既混乱又蕴含着某种难以言喻的和谐。

  在这些作品中,复杂的光影效果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光线不再仅仅是照亮画面的工具,而是成为了塑造情感、引导思绪的魔法师。多重光影的重叠与交织,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维度,让观者的目光在每一层光影间游走,仿佛穿梭于不同的时空隧道,每一次凝视都能发现新的故事与情感。

  《混沌艺术表达》系列不仅挑战了视觉的极限,更激发了观者内心深处的多重想象空间。

  陈志军,纪实摄影师,航空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贵州民俗摄影公益中心理事长,贵州省摄影家协会第六届常务理事,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

  1988年踏入摄影艺术之门,摄影作品先后在专业媒体发表,在英国、韩国、香港、澳门、省区市等国内外影展、影赛上展出、获奖。

  用影像记录生活,摄影是学习如何观察事物的一种方式,它是强烈的个人视觉感受,它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创作思维。我深深知道影像中的人或景都是我的手足,即使它们反映的经常是平凡自然生活。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的少数民族体操运动员坚持刻苦训练,图片以吴立成、吴业成这一对双胞胎为主线,讲述了苗、侗山乡少儿体操运动员追求冠军梦想的精神展现。

  榕江县拥有37.2万人口,以苗族和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比超80%。是贵州著名的“体操之乡”

  榕江少儿体操始于20世纪60年代,半个多世纪以来榕江县培养、输送了大批少数民族体操优秀人才,先后有近50余人进入省专业队、近10人进入国家队,“国家级运动健将”25名、“国际级运动健将”4名,截至目前,榕江体操运动员在国家级及以上大赛共获金牌50余枚,目前巳正式向国家体育总局申报“中国体操之乡”称号。

  “冠军就是站上领奖台,有奖杯和奖牌,能升起鲜艳五星红旗”这就是本专题里苗族、侗族等民族体操运动员追求的目标。

  ▲2023年5月1日,世界体操冠军刘榕冰教练(左一)在给吴立成、吴业成等榕江籍队员训练讲评。

  ▲2023年5月7日,吴立成兄弟俩和吴博邀约偶尔能吃上一餐汉堡、炸鸡、可乐那才是开心的事

  陈志军的《苗侗山乡追梦娃》更像是一部无声的电影,记录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两个小小追梦者——吴立成与吴业成双胞胎兄弟的奋斗历程。这组作品,以其深邃的内涵和强烈的情感共鸣,触动了每一位观者的心弦。镜头下,吴立成与吴业成的故事,是苗侗山乡无数怀揣梦想孩子的缩影。

  作者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捕捉了这对双胞胎从青涩少年成长为体操健儿的每一个重要瞬间。画面中,既有他们日复一日刻苦训练的坚韧,也有面对挫折时不屈不挠的眼神;既有胜利时彼此拥抱的喜悦泪水,也有夜深人静时相互鼓励、共克时艰的温馨场景。这些黑白影像,虽无色彩,却以一种更加纯粹的方式,展现了人性中最真挚、最动人的部分。

  陈志军的这组作品,还深刻揭示了体育对于改变个人命运、推动地方发展的积极作用。它让人们看到,在偏远的苗侗山乡,体育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力量,一种能够激发潜能、促进民族团结、提升地区形象的强大力量。

  1993年开始摄影。曾十多次在国家级摄影比赛中获奖,多次获浙江省、市摄影比赛一等奖,并有几十幅作品在专业摄影报、地方报刊杂志上发表。

  2016年《荷花仙子》获中国艺术摄影比赛银奖;2016年五幅作品《回家》、《归途》等入选第16届奥赛并在国外四国展出;2017年作品《绝活》曾在丽水国际摄影节上展出;2018年纪实作品《近视视界》获得第17届浙江省摄影艺术展览铜奖,并在2019丽水国际摄影节上展出。2022年作品《近视世界》入选第27届国展并在温岭国展摄影展上展出。2023年作品《造地》获中国艺术摄影比赛纪实类金奖、《非常绿》获中国艺术摄影比赛纪实类最佳创意奖。

  摄影师通过对被压缩捆绑废品的影像进行再创造,做成时装,摄影师自己穿上时装,就像是一个行走的废品一样,把自己和废品捆绑在一起,通过时装秀表演出被压缩的废物的心声!为废品发声的目的是表达废物和人息息相关,垃圾也可以变得很美!表现了变废为“宝”!最终目的是让大家重视废品的再利用。以及对人们废物处理的方式、合理性和重要性提出了新的命题!

  废品变时装后摄影师为废品发声:被回收的纺织用的纸筒被压缩捆绑后依然色彩斑琅非常漂亮。

  废品变时装后摄影师为废品发声:巨型十字框里没被压缩过的塑料瓶颜色非常美!

  废品变时装后摄影师为废品发声:被回收到垃圾回收站里的纸箱被压缩后被捆绑。

  郑丽娟的《“废物”新生》不仅是一组观念摄影作品,更是一次对环保理念生动的诠释。在这组作品中,她巧妙地将摄影艺术与环保行动相结合,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挑战了人们对“废物”的传统认知,激发了公众对于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深刻思考。

  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故事,讲述着从废弃物到时尚元素的华丽转身。郑丽娟选取了各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废弃物——废弃的塑料瓶、磨损的布料碎片……这些原本被视为无用之物,在她的镜头下,经过精心设计与创意改造,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她利用摄影中的并置手法,将这些经过压缩捆绑的废品与自己的身体形象巧妙融合,创造出既具有视觉冲击力又富含深意的画面。

  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些由废品制成的“时装”。通过精湛的剪裁与搭配,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废弃物被转化成了一件件独具匠心的服装。每一件作品都透露出作者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和对美的独到见解。摄影师本人穿着这些由自己亲手“制作”的“时装”,自信地站在镜头前,她的笑容与身上的“时装”形成鲜明对比,仿佛在向世界宣告:美,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废物,亦能绽放新的光彩。

  这组作品的创新性不仅体现在视觉表现上,更在于它传达的信息与引发的社会反响。它鼓励人们重新审视身边的废弃物,思考如何通过创意和创新,将这些看似无用的物品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作者希望通过《“废物”新生》,激发更多人的环保意识,让大众意识到,每个人的小小行动,都能为地球带来巨大的改变。

  2019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符号》系列作品展;2020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边缘》系列作品展。

  2021年北京国际摄影周2021世界城市文化地标“建筑.艺术”摄影专题展;2021年丽水国际摄影节;2021年雅昌定.位Aphoto当代摄影艺术收藏展;2022年中国泉州(华光)国际影像双年展。

  特定的地理环境赋予这座魅力城市——近看是城,远看是山,城在山上,山在城中的得天独厚景观。

  漫步街头,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薄雾,伸手一捏,仿佛水滴从指间流出。重庆的布局显得那么无规无格半岛游戏,却偏偏错落得有色、含蓄,蒙德里安的冷抽象鳞次栉比,俯拾皆是蒙太奇元素和莫兰迪色系。

  傍晚的余晖带着山城的雾气忘情从窗户、圆桌、椅子、花瓶缝里挤进来,懒洋洋的躺在地上。五彩的轻轨呼啸着从居民楼里穿梭,不知是为大楼设的轻轨,还是轻轨道需要大楼的支撑,只有山城你---才会缔造此景此色!

  西湖的色太明艳,黄浦江的色又太凝重。亲爱的,我将用什么来比拟你呢?你的色恰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无论是高楼、桥梁、马路、行人、酒吧,浓妆中夹杂着淡淡的雾气,艳抹中带有的成熟和妩媚;这种色,我真正领悟了唐诗开始寻找宋词,元散曲开始寻找明清小说,太白的浪寻找李清照的凄美,东坡的豪寻找纳兰容若婉约的艰难!雾是你的生活,色是你的心情!你是如此让我驻足、往返!真的,我始终无法捕捉你的美,我送你一个名字,就叫重庆色彩,好么?

  ▲打麻将是重庆人的生活方式之一,视觉上每一个元素都是那么简单和谐,独一无二的存在。

  贾华华的彩色摄影作品《重庆色彩》,是一种观念性的摄影艺术探索,是对这座城市独特气质的一次深刻诠释。她巧妙地运用宽画幅的构图,将观众缓缓引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视觉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一幅画面都像是精心布置的梦境,既捕捉了现实生活的痕迹,又超越了物质层面的束缚,直抵人心深处的情感与想象。

  贾华华通过色彩的巧妙运用,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梦幻迷离的氛围。这些浓烈而又和谐的色彩,不仅丰富了视觉体验,更深刻地传达了重庆这座城市复杂多变的性格——它既有着古老山城的质朴与坚韧,又不乏现代都市的繁华与喧嚣。作者在作品中巧妙地融入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这种虚实之间的微妙平衡,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感,也让每一个观看者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点,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情感联结。

  《重庆色彩》不仅仅是对这座城市外在风貌的记录,更是对其内在灵魂的一次深刻挖掘。它让我们看到,重庆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永远在变化中寻求平衡与和谐的力量。贾华华通过她的镜头,让我们在色彩斑斓的幻象中,重新发现了这座城市独有的魅力,以及隐藏在日常背后的无限可能。

  毕业于湖南师大艺术学院摄影专业。1998年创办符氏影像工作室至今。大量作品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多幅作品在国内外影赛获奖。

  每当夜幕降临,在已经是网红景点的长沙黄兴南路步行街就会出现一些谋生者的身影。

  我从2020年11月开始拍摄《夜色中的谋生者》系列,记录了这条商业街中一群卑微的谋生者,她们中有年轻人有老人,也有残疾人,我尝试靠近定格他们的瞬间。记录每个个体的状态也是记录这个时代的缩影。每一个真实活着的生命都值得纪念。

  ▲2023年6月16日20:02 这位来自外地的女孩今天是第一次来步行街想尝试自食其力,经她同意我拍下了这张照片。

  符镝的纪实摄影作品《夜色中的谋生者》,用黑白摄影作品深刻描绘了湖南长沙步行街上,那些被月光与街灯交织出斑驳光影所覆盖的角落,那里藏着不为人知的坚韧与希望。 提醒人们,在城市的喧嚣与繁华背后,还有这样一群默默无闻却努力生活的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意义,用汗水浇灌着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花。

  作者巧妙地运用黑白色调,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更让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力量与深度。在这没有色彩的世界里,人们的情感与故事被无限放大,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动作都被精准捕捉,让人仿佛能听到他们内心的声音,感受到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不屈不挠的精神。

  汪涛,陕西安康人。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

  2011年开始摄影创作,先后在专业报刊杂志发表作品,著有摄影书《筑梦影像》

  西仓,从字面即知是仓库,作为官府粮仓,起于隋唐,兴于明清,延于当代,位于西安洒金桥。人们口口相传的西仓其实是西仓外围的集市。贾平凹在《废都》里把西仓描述为西安人记忆中最有市井烟火味道的去处:“那里是一个偌大的民间交易场所,主要的营生是家养动物珍禽、花鸟虫鱼,还包括器皿盛具、饲养辅品之类。赶场的男女老幼及闲人游皮趋之若鹜,挎包摇篮,户限为穿,使几百米长的场地上人声鼎沸,熙熙攘攘,好一个热闹繁华。”

  我第一次去西仓拍照是听说西仓要拆迁了,5年后西仓依然如故,而我对西仓的认知却在不断翻新,拍摄理念也摆脱了带有自恋倾向的表现情结。对西安这座十三朝古都来说,级别以上的文物保护遗址数不胜数,但活着并作为现实生活的文物并不多,这也是研究西仓、保护西仓的实证意义。西仓的影像价值不单是游客眼中的市井画面,而是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多维复合图景。在全民摄影的数字时代,立此存照不难,难的是把西仓作为一个场域,探究其视觉信息的记录和表现方式,以及影像构建的实际意义。西仓的沿革、现状与发展涉及历史、城建、民族多领域的深度研究,作为影像考察,我将视点放在历史遗存中当代居民的生存状态。通过记录辖区居民、摊贩、游客群体的互动,探讨现代化背景下,城市更新与历史传承、现代生活与传统习惯的关联与冲突;当代都市观念与百姓民风习俗、地摊交易与网络支付的碰撞与纠缠。

  维特根斯坦说:“你必须说出新的东西,但它肯定全是旧的”。我拍西仓与其说纪实不如说记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反之亦然。在西安厚重的古都文化中,西仓的物理内存几近饱和,我只努力将我观察和记录的西仓转换为系统图像文档,哪怕只作为时代更新的记忆缓存。

  汪涛的纪实摄影作品《西仓》,是一段被定格的时光,是对西安这座古城灵魂深处的一次深情凝视。在这组黑白影像中,西仓的每一条狭窄巷弄,每一个忙碌或闲适的身影,都被赋予了超乎寻常的意义,它们共同编织出一幅幅生动而真实的市井风情画。

  在作者的镜头下,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刻意的摆拍,只有最质朴的生活场景和人物表情。他善于在平凡中寻找不凡,通过精准的光影捕捉,让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故事感。这些照片不仅仅是对过去瞬间的记录,更是对即将消逝的传统生活方式的挽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西仓这样的老街区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汪涛运用了黑白摄影的独特魅力,去除了色彩的干扰,让观众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于画面本身所传达的情感与信息。这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得每一个细节都显得更为突出,引人深思。黑白影像中的西仓,仿佛被赋予了更加深沉的历史底蕴,让人在静谧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厚重。通过他的镜头,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并珍惜那些正在或即将消失的过往,思考如何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连续性,让传统与现代在碰撞中寻找到新的平衡点。

  申然,网名Artravelersr,同济大学&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双硕士,中国国家地理合作摄影师、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8KRAW Premier签约摄影师、星球研究所特约摄影师、星联CSVA星空摄影师、《中国国家天文》供稿人。

  申然,一位有着设计学背景的年轻摄影师,喜欢追星,但与大多数喜欢翻山越岭前往极致黑夜拍摄星野或深空的摄影师不同,“城市月亮”是申然的长期摄影项目,这些照片拍摄于北京、上海、山东、云南、浙江、山西、江苏等地。

  他第一次拍摄月亮就被推荐选登在《中国国家旅游》杂志,从此,在他心里悄悄种下了拍月亮的种子。在这之后,他不断挑战实拍不同城市的地景和地标建筑与月亮同框的画面,直到现在。

  申然的摄影艺术作品《那些年,我在城市拍月亮》,利用多重曝光等表现手法,把城市中的月夜景色,通过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叠加在一起,仿佛为观众开启了一扇通往梦幻与现实交织世界的窗。高楼大厦的钢铁森林与皎洁明月的温柔光辉,在他的镜头下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两个世界,而是被巧妙地融合,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每一次多重曝光,都是一次时间与空间的交错,将不同时刻、不同角度的城市月夜景象叠加,创造出超越现实的视觉体验。

  申然通过色彩、光影的精心调配,以及构图上的巧妙安排,让每一幅作品都讲述着一个关于城市、月亮与人之间微妙关系的故事。

  徐金安,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文化馆专职摄影干部,副研究馆员,2008年退休。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国际摄影家联盟会员,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会员,美国纽约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

  摄影作品曾多次获国内外摄影大奖,2022年上海国际摄影节上被列为上海百年摄影发展史上在20世纪七十、八十年代期间的摄影艺术家代表人物。

  在马来西亚沙巴州的南端有一个叫“仙本那”的地区。在那浩瀚无垠的碧蓝大海中,生活着一群神秘的海上“吉普赛人”, 他们在远离岛岸的大海中,始终过着海上漂泊的原始生活半岛游戏。这些人没有国籍、没有学校、没有医院,世代居住在用数根木桩支撑起的高脚小木屋内,他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人们架船潜水捕鱼作业,小孩们在高脚屋周围跳水潜泳游玩。生活虽然原始落后,但人们还是过得逍遥自在,自得其乐。

  这是一组富有地方特色、民族风情的纪实摄影。拍摄中我尽量釆用多种角度变化、大小场面切换、动静状态搭配、疏密构图组合,从各个侧面抓取了“海上人家”生动趣味并有故事情节的生活写照。

  徐金安的《海上人家》像是一扇扇窗,引领着读者穿越时空的壁垒,亲临其境地感受马来西亚沙巴州仙本纳那片蔚蓝海域中,巴夭族人与世隔绝却又充满生机的独特生活方式。

  在这些摄影作品中,阳光似乎被赋予了生命,它穿透薄云,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将每一滴海水都染上了金色的光辉。巴夭族的木质长屋错落有致地漂浮在海面上,这些长屋不仅是他们的居所,更是世代传承的文化符号,讲述着与大海相依为命的故事。屋顶上覆盖着翠绿的藤蔓和五彩斑斓的花朵,为这片蓝色的世界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通过这些摄影作品,我们还能看到巴夭族人与大海的紧密联系。他们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独特的生活方式。徐金安的镜头语言细腻而深刻,他让我们意识到,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世界里,还有这样一群人在以古老而智慧的方式,维护着与自然的平衡。

  《海上人家》是对巴夭族海上生活的记录,也是对一种即将消失的传统生活方式的致敬。在追求现代化与文明进步的同时,不应忘记那些与自然和谐共存、充满智慧与尊严的传统生活方式。

  茹炳晟,腾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计算机学会(CCF)TF研发效能SIG主席,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TC608云计算标准和开源推进委员会云上软件工程工作组副组长,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

  10多年经验的资深潜水员,水下微距摄影师,PADI专访嘉宾,水下摄影作品刊登在人民摄影报等媒体,水下摄影集新书《微海幻境:神秘海洋生物微观之旅》即将出版。

  通过这组精心拍摄的水下小型生物的微距摄影作品,我们仿佛化身为潜水探险家,深入探索了海洋的微观世界,揭示了那些隐藏在水下的奇妙生物和精致结构。

  每一张照片都像是一扇窗户,打开了通向海洋深处的神秘与美丽。从珊瑚的精细纹理到微生物的绚丽色彩,这些影像展示了海洋的丰富多彩和无尽魅力。透过镜头,我们得以一窥那些平时难以察觉的细节,感受到大自然的巧妙设计和生命的多样性。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奇幻的旅程,让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微观的海洋仙境,感受到每一个微小生命的脉动与呼吸。每一幅图像都是对自然奇迹的礼赞,唤起我们对海洋世界的敬畏与热爱。

  茹炳晟的《微海幻境》是一组精心拍摄于水下的小型生物微距摄影作品。为我们展示了海洋的微观世界,不同的生物造型各异,海马、小虾、珊瑚、奇特的鱼类都在作者的镜头前展示其无穷的魅力。海底摄影不仅要有丰富的潜水经验,摄影技术也不可小觑。每一次快门的按下,都是对光线、构图以及生物习性的精准捕捉,是对耐心与毅力的极大考验。

  在这组作品中,摄影师还是一位穿梭于海底秘境的探险家,用镜头记录下那些鲜为人知的奇妙景象。拍摄这些作品的过程充满了挑战。摄影师需要面对复杂多变的水下环境,包括水流的影响、光线的变化以及生物的不可预测性。为了捕捉到最自然、最生动的瞬间,还需要在水下长时间等待,耐心观察,寻找最佳的拍摄角度和时机。

  王建新,国际摄影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

  多年的摄影实践使我深刻认识到拍摄与呈现只是前台戏,读书与阅历才是背后的支撑。近年来我把更多精力花在学习上,开始关注生我养我的家乡热土,相继拍摄完成了《开封地摊小吃的变迁》《年轻香客》《游走在城市边缘的农民儿女》《皇城根的故事》《艺乡情深,记国家级非遗“马街书会”》《汴水古桥》六个摄影专题,其中《开封地摊小吃的变迁》专题中的三幅作品分别入选2018年10月由中国文联主办的“今日中国”摄影展,和2019年9月入选由中央宣传部,中国文联等七部委主办,中国摄影家协会承办的“我和我的祖国”优秀摄影作品展。《年轻香客》入选2019平遥国际摄影展。《皇城根的故事》专题被中国摄影网公众号平台选用刊发,《艺乡情深,记国家级非遗“马街书会”》2023年2月入选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主办的会员图记,相继拍摄完成了《古城画卷》《田园密码》《汴水琴声》《开封在崛起》《北宋古都》《黄河印迹》十个组照,其中《古城画卷》和《田园密码》两个组照同时人选由中国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摄影学会承办的2022第十一届“群艺杯”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并荣获国际影艺联盟金像奖。《黄河印迹》获全国旅游摄影大赛银奖,《北宋古都》获中国摄影网主办的2022第三届“鸟瞰世界”全国航拍大赛特等奖。

  河南开封简称“汴”,具有四千多年历史,曾是八朝古都,又称北方水城,历代遗留和复建的古桥共有二十六座,多为木桥和石桥,其结构和造型各不相同,每一座古桥都有动人的历史故事。

  王建新《汴水古桥》专题作品, 以一种直观而艺术的方式,展现了开封作为八朝古都的独特魅力,以及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河南开封汴水河的一次深情凝视,是对这座城市历史与现代交织风貌的艺术再现。这组作品以二十六座古桥为核心,每一座桥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跨越着岁月的长河,静静地诉说着过往与今朝的故事。在王建新的镜头下,这些古桥不再是孤立的历史遗迹,而是被巧妙地融入到了宽画幅的城市建设景观之中。他选择了多个不同的时间段进行拍摄,利用自然光线的微妙变化,赋予每一张照片独特的氛围与情感。

  长条的宽画幅画面,不仅拓宽了观者的视野,更将汴水两岸的风光尽收眼底,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与动感。这样的构图方式,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画卷之中,既能感受到汴水古桥的历史沉淀,又能领略到开封这座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勃勃生机。

  樊川,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贵州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黔西南州摄影家协会理事、贞丰县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长期行走在黔西南州贞丰县少数民族村寨,用镜讲述民族文化和民间纪实摄影故事。

  2000年开始爱好摄影,随后陆续在国家及省州报刊发表摄影艺术作品1000余幅,并多次荣获(入展)国家、省、州级各类摄影奖。

  每次拍摄,都是情景交融的升华,道德情操的陶治,人生真谛的探寻。我喜欢结果,但更看重过程。

  贞丰布依草龙是贵州省贞丰县布依族古村落,在布依族“三月三”祭祀节和“六月六”风情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工具,这一布依文化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布依草龙由龙头、龙身、龙尾三个部分组成,选用新鲜、柔软、有韧性的稻草作为材料编织而成。首先编织龙头:用稻草编织出龙头的形状,包括龙角、龙眼、龙嘴等部分;其次编织龙身:将稻草编织成圆柱形,作为龙身的主体;第三连接龙头和龙身:将编织好的龙头和龙身连接在一起,用稻草或绳子固定;第四编织龙尾:用稻草编织出龙尾的形状,与龙身连接;第五装饰草龙:在草龙的表面装饰上彩色的布条、花朵等,使其更加美观。

  “三月三”祭祀节和“六月六”风情节活动,从“扫寨”开始,魔师身穿布依族长衫,身后跟着敲锣人、抬龙人、玩宝人和草龙队伍入户扫寨。首先草龙队伍进寨后到各家各户的堂屋绕行,再到房前房后绕一圈,敬“寨神”和“家神”。其次上山,在山洞“敬山神”,再到田间地块,栩栩如生的草龙在田间盘旋飞舞“敬盘古”、“敬田神”和“敬谷神”。祈求驱鬼辟邪,全寨一年吉祥安康。扫寨、“敬神”结束后,人们将草龙焚烧掉,让草龙回归大自然。

  贞丰布依族“三月三”已于201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贞丰布依族“六月六”已于2007年被贵州省列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月三”、“六月六”不仅具有传统的农事节日特色,也承载着布依族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布依族文化认同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樊川的《贞丰布依草龙》黑白纪实性专题作品,是一扇窗口,让外界得以窥见贵州省贞丰县布依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民族风情。通过纪实摄影的细腻手法,将那些隐匿于岁月长河中的古老传统——草龙文化,以一种近乎神圣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每年的“三月三”祭祀节与“六月六”风情节期间,贞丰县的山川田野间便会被一种神秘而热烈的氛围所笼罩。樊川的镜头下,每一个细节都被捕捉得恰到好处。从草龙编织的匠心独运到舞者脸上的汗水与笑容,从观众眼中的敬畏与喜悦到空中划过的龙影,每一张照片都仿佛是一个故事,讲述着布依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美好祈愿。

  这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影像价值,更是一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刻记录与传承。它让更多人了解到,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仍有这样一群人在坚守着自己的文化根脉,用传统的方式讲述着属于他们的故事。樊川的《贞丰布依草龙》也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本土与世界的桥梁,让这份古老的文化得以跨越时空,触动每一个渴望了解与尊重多元文化的心灵。

  2004年10月,作品《故乡》在第六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中入选并展出,该作品被编入《北京摄影函授学院》作为摄影教材;

  2005年3月,组照《54届世界小姐决赛晚会》在“洞天杯”三亚历史与文化全国摄影大赛获得三等奖;

  2008年3月,《哭泣的大海》在蓝丝带海洋保护全国摄影大展中获得专业组二等奖;

  2009年12月,《新车出炉》《出海》分别在第五届海南省摄影艺术展中获得艺术类金牌奖和铜牌奖;

  2013年10月,《三亚之美》在“发现最美三亚”2012(首届)中国三亚旅游摄影大赛中获得三等奖。

  2021年11月,一组反映海南的作品《见山望水》参加第四届国际摄影研讨会暨2021丽水摄影节主题摄影展。

  老街旧巷,喧沸茶堂,一方桌,一茶壶,三五好友漫话无尽春秋……长期以来,老爸茶是海南最常见的市井画面,也承载着海南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城市记忆。

  前不久,海南老爸茶习俗这个极具本地特色的生活标签,入选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何谓“老爸茶”?对“老爸茶”普遍的解释是:指海南本地上了年纪的人,由于闲暇时间多,经常到路边茶店喝茶、交流,天南地北,无所不谈,且时间不限,从早到晚,没有人下逐客令,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种喝茶方式称为“老爸茶”。

  最初这种饮茶方式是琼籍华侨从东南亚带回海南的。结合相关资料推断,“老爸茶”应该是清代末至民国初期传入海南的,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在海南的街头巷尾,一到下午老茶馆便座无虚席,坐在这儿悠闲喝茶的几乎都是些中老年人。

  茶客们在茶店里,悠悠闲闲,一边喝着茶,一边吃着小吃,看报纸,或说着古今中外闲情逸事,谈天说地。

  老爸茶是海南的一道人文景观,也是海南市井百姓生活的一面镜子,已成为海南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龙泉的《海南老爸茶》纪实摄影专题作品,如同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缓缓展开在观者的眼前。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故事,一段时光,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在那份独特的海南风情之中。

  在这组作品里,老爸茶店仿佛成了海南人生活的缩影。店面或许不大,装修也谈不上豪华,但正是这份朴素与真实,让这里成为了人们放松身心、交流情感的最佳场所。镜头下,老人们或三五成群,围坐一桌,手捧热茶,谈笑风生;或独自一人,静静地品茶,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闲适。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幸福的笑容,那是岁月沉淀下来的从容与淡然。

  龙泉巧妙地捕捉到了这些细微的情感变化,通过镜头,我们仿佛能听到他们的谈笑声,感受到那份浓厚的邻里情谊。这样的场景,无疑为老爸茶这一传统习俗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色彩。

  这组《海南老爸茶》纪实摄影作品,不仅展现了海南当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状态,更深刻地揭示了海南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城市记忆。它让我们看到了海南人在面对生活时的乐观与坚韧,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独有的温度与情怀。通过龙泉的镜头,我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那些喝老爸茶的人们进行一场跨越心灵的对话,共同品味那份属于海南的独特韵味。

  劳栎棨,学生,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从家庭影像到探究社会死亡与永生深意,前往陕北拍摄《向底而行》摄影项目,擅长运用人文与地缘产生的强烈冲突在摄影照片里叙事。

  吴堡县,陕西省榆林市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一座空荡的古城,是我外婆的故乡。她向我构想出来一个陕北世界,未曾谋面的地方。

  2024年1月,吴堡石城最后一位留守者的离去后,我记录下了王象贤老人的葬礼,也是这座千年石城的最终章,作为我故乡寻根项目的开始。

  《窄门》写到:努力地从这窄门进来吧,因为宽宽的门与宽宽的路通往灭亡,进入地狱的人很多;然而,窄窄的门与窄窄的路,却通向永生,找到前往永生之路的人是极少数的。

  本次拍摄是我从家庭影像到探究社会死亡与永生深意的过渡,未来我将继续为《向底而行》创新作续,运用人文与地缘产生的冲突在摄影照片里叙事,并在我个人经历的基础上探索国内其他地域的不同文化。

  劳栎棨是一位年轻的女摄影师,她的专题作品《向底而行》,记录了陕西省榆林市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吴堡县的一场传统葬礼。用影像探究家庭、社会从死亡到生存的深刻意义,这不仅是一组较为深入的民俗影像记录,更如同一部活生生的历史篇章,承载着厚重的文化情感与深刻的社会反思,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在这场葬礼的记录中,劳栎棨的镜头细腻而富有情感,她捕捉到了每一个不易察觉的瞬间。透过这些表象,深入挖掘了这些传统习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向底而行》中,劳栎棨特别关注了葬礼对于社区凝聚力的作用。通过这些画面,观众能够深刻体会到,即便是在面对死亡这样沉重的话题时,人类社会依然能够找到连接彼此、共同前行的力量。让世人得以窥见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文化样本,它既是对过往的缅怀,也是对未来的启示。

  郑祖林,1961年1月出生于杭州钱塘江边,从事摄影和摄像工作近30年,党员,高级摄影师。现任浙江省摄影艺术主席团成员,浙江省钱塘江涌潮研究会副会长,杭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杭州市摄协志愿者服务队队长,杭州市航拍协会副主席,上城区摄协常务副主席,九堡街道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杭州市“十佳”摄影师,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

  源于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先后出版《彭埠大桥》《京杭运河二通道》等多部摄影作品集,举办了《钱塘江彭埠大桥摄影展》《亚运之光摄影展》(联展)等多场代表性展览。

  中国有万里长城,有京杭大运河,有钱塘江大潮,可谓家喻户晓。但是,钱塘江古海塘鲜为人知。钱塘江两岸的古海塘,是名副其实的“海上长城”,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从古至今,在历代先民的接续保护下,钱塘江古海塘一直默默守卫着两岸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本专题是从作者拍摄的众多钱塘江古海塘影像作品中精选了部分作品,记载钱塘江古海塘形式、种类、作用等多方面,用影像还原钱塘江古海塘历史原貌,为钱塘江古海塘历史存照。

  郑祖林孜孜不倦地追求这种专一自我表现,融合在追拍钱塘江古海塘三年多时间里,在郑祖林的摄影作品中,我们不由自主地嗅觉到了钱塘江古海塘的气息,依稀也能够看到钱塘江古海塘的发展简史,体恤筑建海塘的艰辛,以及防止潮灾,保护钱塘江沿江两岸百姓生活和生命免遭湮灭的作用。

  郑祖林的摄影专题《潮涌千年》,记录了钱塘江两岸的古海塘,通过不同的视角,细腻地捕捉了古运河从斑驳岁月中逐渐焕发生机的修缮和改造过程。他不仅记录了古海塘的静态之美,更通过一系列动态捕捉,展现了古运河修缮过程中的变迁。从工人细心地修补每一块石料,到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在古老遗迹旁的作业,这些画面不仅记录了工程的艰辛与细致,也反映了人类文明与自然遗产和谐共生的努力。郑祖林通过对古运河修缮的场景,让观者能够直观感受到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以及时代变迁下不变的文化坚守。

  《潮涌千年》以摄影艺术视角和深厚的情感投入,为钱塘江古海塘的历史存照,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跨越时空,触动观者的心灵,激发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思考。

  王力,河北省摄影协会会员,河北省航拍学会会员(UTC航拍专业一级),华北油田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

  我喜欢草原,喜欢他那一望无际,喜欢他那犹如室外桃园的静谧,喜欢那里勤劳淳朴的牧民,乌兰布统的草原常常被摄影人称作“摄影天堂”,由于距离我们较近每次进入这里都会寻找自己心中的那份草原印象,那春夏养眼的绿,那秋天的多彩,那冬季的霜雪,那多变的气候,还有那牧场上的牧民和围栏,这些都会构成我拍摄的主要对象和元素,用相机去记录我心中的这片草原。

  王力的《草原印象》是一组与草原有关的风光风情摄影作品,它们不仅定格了布兰布统草原那无垠的绿意、悠远的天空和淳朴的人文风情,更通过镜头语言深刻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这片古老土地所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片古老草原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

  《草原印象》每一幅作品都是时间的印记,见证了草原与人民共同成长的历程,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TOP